当前位置: 首页 > 通风蝶阀

保山鲁图: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2024-08-27 通风蝶阀

详情介绍

  杨宏继的家建在山坡上。走出家门,外面一整片都是他的农田。正值农忙时节,雇请的工人在田里劳作,一时缺农具或肥料,直起腰叫唤一声,他就开上三轮车把东西送去,分分钟“搞定”。

  杨宏继是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鲁图村村民,“以前的田地东一块、西一块,一天从早忙到晚,腿跑细了也顾不过来。现在农田连成片,到处都是机耕路,种地轻松多了。我还能抽空做点小生意,再种上些豌豆,日子越过越好。”这样日子杨宏继以前是没办法想象的。

  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纵横交错的沟渠路网、烟粮协同融合发展……近年来,保山市烟草专卖局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在鲁图村成功打造“高标准烟田建设+烟草配套设施+土地长期集中流转+产业统筹规划发展”的“鲁图模式”,迈出农业现代化建设新步伐。

  鲁图村是典型的山区地形,被村民们称为“鲁图山”,大部分农田都散布在坡地上,高低错落,交通不便,灌溉也很麻烦。长期以来,村民们付出辛勤劳动,投入大量资源,但条件所限,只能种植玉米、红薯等经济效益较低的作物,成本高、产出少、收入低,很多村民都被迫选择外出务工,村里人气日渐凋零,留守村民生活困顿。

  为改变这样的状况,2021年,鲁图村开始做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当地按照“零碎变连片、分散变集中”的原则,将原本大大小小的地块进行统一整治,建设机耕路和灌溉渠,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为“鲁图模式”奠定基础。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提高了我们村的田地质量,各种农机也有了用武之地,可以直接开进地里,明显地增强生产能力。”鲁图村村支书王学春说。

  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向上走,在两侧的田地里,能够正常的看到矮圆柱形的蓄水池,水管从中延伸而出,通过地头的闸阀井分流到各个田块。这是由烟草部门补贴建设的“蓄水池+闸阀井+水肥一体化”工程配套设施。该设施的建设,改变了以往“丰水期放水漫灌、干旱期望天吁叹”的粗放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农业用水提供充分的保障。

  烟草配套设施建设在云南并不鲜见,建成后如何长效发挥作用才是重点。鲁图村通过实践探索,给出了“三分建、七分管”的答案。针对项目管护可能存在的问题,当地按照“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和“以设施养设施”原则,引入“有偿使用、合理收费”机制,促使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正午时分,村民王红翠走在田垄上,沿输水管道例行“巡视”,检查管道是否破损、闸门是否关闭。这是村里给她安排的日常任务,其他村民也同样有“重任”在身。“各人负责一段,平时来地里干活的时候,顺便就给检查了,一点也不麻烦。把水管维护好,我们浇水也不用发愁。”

  王红翠说:“以前浇水不方便,要请工人,费用很高,没水的时候工人就只能干等着。现在有了这些水利设施,阀门一拧就把地浇了,这笔钱交得值。”

  “2021年,村里开始搞土地集中流转,我当即就决定参加。”杨宏继回忆起当时情形,脑海里的画面依旧清晰。“不夸张地说,这个政策我盼了多少年,能在自己‘家门口’有一大块田,是我的梦想。”

  现在的鲁图村,放眼望去,连片农田有序分布在山坡上,形状规整,道路通达,“一户一块田”的土地经营新格局初步形成。同杨宏继一样,村民们再也用不着为种田而东奔西跑、疲于奔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降本增效效果非常明显。根据杨宏继的测算,每亩地能节省本金600余元。

  通过土地集中流转,鲁图村的规模化种植也得到发展,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一部分人选择出门务工,在土地租金的保底收入之余,再获得一份务工收入;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留在村里,成为专业化服务队伍的一员,在“家门口”打工,获得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中老人儿童,生产、生活两不误,村里的人气也重新旺了起来。

  “2022年,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我们带动125人就业,让村民实现出租土地、在村务工的双收益,有效帮助村民增收。”王学春说。

  鲁图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扫清了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前景一片光明。鲁图村统筹规划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构建大春种烤烟,小春种豌豆、蚕豆的种植模式,此外还因地制宜引入羊肚菌种植、牲畜养殖等,形成“烟叶+N”多元融合发展新格局。

  当地烟草部门充分的发挥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势,为鲁图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理清思路,将企业未来的发展与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进行相对有效衔接,帮助培育现代管理人才、致富带头人和职业化农民,有效推动企业业务融合和项目合作,不断把发展要素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2022年,在种植烤烟1650亩的基础上,壮大发展羊肚菌200亩,烟后豌豆、蚕豆近3000亩,实现融合发展。

  “我给你们算算:2022年,我们鲁图村种烟毛收入6000元/亩,烟后青豌豆4000元/亩,豌豆杆拿去喂牛,还能卖四五百元一吨,在村里务工收入是90元/天,村民们收入来源慢慢的变多,‘钱包’越来越鼓。”王学春掰着指头算道。

  山高白云远,水丰路畅通。鲁图村牢牢抓住土地这个“命根子”,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让农民持续从土地中获益,鼓起“钱袋子”,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于轩昂)

看了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