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kaiyun.com

“绿色”成绩单亮眼!山西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4-06-30 kaiyun.com

详情介绍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门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近年来,山西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ECO稳定性不断的提高,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绿色根基。

  日前,记者走进运城市与临汾市,进一步探索了我省“全省20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一路走来,从矿产资源到土地资源再到自然资源……大家感受了统筹矿产资源,将绿色开采理念贯穿于矿山治理全过程的绿色矿山国土空间修复的应用;体会了“文化就是生态,生态就是文化”发展理念下,汾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的涅变;见证了锲而不舍,兴林富民在黄河流域困难立地条件进行生态综合治理的执着信念。

  一张张亮眼的“绿色”成绩单,正是我省近些年加强“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很明显的成效的具体表现。

  “连续多次被山西省科技厅、财政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公司石灰石矿山被国家自然资源部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2021年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位于运城市新绛县的威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年产6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的大型现代化水泥生产企业,是山西省水泥行业的领军企业。

  行走在威顿厂区内,道路两旁进行绿化、美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小花园和工业雕塑等景观随处可见 ……作为以天然石灰石、砂岩为原料的水泥企业,“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一直是这里奉行的准则。公司成立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监测制度,每年委托山西清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矿山及生产区废水、粉尘、噪声以及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壤质量、复垦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多年来,矿区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将绿色开采理念贯穿于矿山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复垦全过程。

  “矿区主干道路面全部硬化,高达98%以上的矿区绿化覆盖率。为了建设绿色矿区,绿色威顿,我们在开采矿石的同时注重矿区的植被恢复治理,引进一些耐旱型的树苗、物种,同时我们现在也正在铺设管路,来保证树苗的成长,在建设金山银山的同时,更要打造绿水青山。”威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沈彦君说。

  该矿山严格执行“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对矿山地质环境等开展治理和复垦工作,保持作业平台平整、通畅、整洁。沈彦君和记者说,2018年公司为了充分的利用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低品位石灰石、夹层、顶板等废渣,投资6326万元采用干法生产的基本工艺建设了一条300万吨/年石灰石尾矿综合利用生产线。利用石灰石尾矿生产建筑砂石骨料。在生产建筑砂石骨料过程中产生的渣土、石粉又回用于水泥熟料生产线,实现了石灰石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实际做到零排放零污染。公司矿山及水泥生产线工业用水均来自于循环水,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可达到100%。生活垃圾污水由经过污水处理后用于道路和绿化洒水作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近三年来公司共申请获得了3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沈彦君介绍,公司有明确的绿色矿山建设组织机构和考核制度,目前公司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工厂建设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此外,公司将加强完善矿山资源储量管控、智能矿山、无人驾驶矿山运行等管理系统。希望有机会能够通过这些,进一步促进矿区经济和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的建设。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一曲萦绕耳边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永远刻在了世人的心中。它源远流长,从管涔山奔流而下,在太行山和吕梁山的簇拥下,一泻千里。临汾,就因地处汾河之滨而名。汾河流经临汾170余公里,穿越六个县市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汾河临汾段开始长时间断流。众多采沙者蜂拥而至,大大小小上百个沙坑让河床变得千疮百孔,岸边更是堆起了一座座小山一样的沙堆。汾河干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工业废水却“鸠占鹊巢”。河两岸布满了排污管,汾河河心的部位,总是流着一股黑黄色的、污浊的、上面漂浮着各种秽物的、散发着刺鼻恶臭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条干涸、污染,充满着环境灾难与生态危机的枯河。

  面对汾河污水横流、各类违规建筑侵占河道滩涂、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临汾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排除一切阻碍,征地3600亩、依法拆除各类违规建筑40万平方米,修建过河桥梁,建设滨河公路;治理面积10.6平方公里,治理长度17公里,其中绿地面积5.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平方公里,建筑物占地与道路硬化面积1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42%。

  一路一风景,一步一陶然。昔日的汾河已变成了水面开阔、绿植错落、干净整洁的生态公园。“汾河公园变化特别大,水更清、树更绿、景更美,空气越来越清新,尤其是夜色降临,汾河两岸,流光溢彩、美轮美奂!”临汾市民张满仓说自己看着汾河一步步得到治理,见证了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十只鸭子和天鹅在悠闲游弋,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观赏。“随着临汾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汾河水域成为慢慢的变多候鸟迁徙栖息的乐园。在汾河文化生态公园就可见杜鹃、天鹅、大雁、虎皮鹦鹉等150余种候鸟。”汾河景区相关负责人卫甲玺和记者说,近年来,随着公园生态环境慢慢的变好,吸引了鸟类在此或过境休息或繁衍生息。公园工作人员也提示广大游客,文明观赏,不要捕捉与惊扰它们。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临汾汾河实现了华彩转身,呈现给临汾人民一川绿水、两岸锦绣的美好画卷,它更是临汾人民心中最大的幸福指数。

  永和县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麓,晋陕大峡谷黄河中游东岸,黄河流经该县南北长68公里。永和关石质山地生态治理示范工程位于永和县西部黄河岸边的南庄乡永和关黄河古渡口,与陕西省延川县隔河想望。工程总面积4300亩。由于历史原因,这里植被稀少、岩石、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

  “2005年5月,随着永和关黄河大桥的剪彩修建,华北途径陕西延安通往西北的最近的一条省际公路将建成通车。为展现绿色山西、和谐永和的新形象,我们开始了对永和关出省口的造林绿化。”永和县林业局书记王爱民告诉记者。

  针对当时坡陡、土薄、无路可走的困难立地条件,王爱民与科学技术人员和工人创造性地发明了PVC管输土回填、架设索道输运苗木等高效实用施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苗木成活率,造林成活率达到96%以上。通过该工程的建设,达到了荒沟针阔搭配、乔灌混交、滩涂、山坡红枣飘香、惠农富民的目的,营造出“百花争春、绿荫护夏、红叶迎秋、松柏伴冬”的四季景观。

  “它既是永和县的出省口绿化工程,同时也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样板工程、示范工程。如今,工程的建设,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绿化、美化、彩化,为永和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增色添彩,也成为黄河流域困难立地条件生态综合治理促进高水平发展的示范点、科研点、辐射点。”王爱民说。

  如今,永和县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依托国家、省重点林业工程,以提升环城、完善通道、延伸荒山、绿化河道为重点,坚持不懈创建林业精品工程,持之以恒保持林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先后完成了全县通道沿线公里;完成了环城绿化工程1.2万亩;完成了红枣、核桃经济林建设10万亩;完成了石质山地造林绿化1.5万亩。使全县的林地面积达到76.4万亩,其中:生态38.4万亩(包括封山育林3.1万亩),经济林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4%,林木绿化率达到40%以上。

  林业建设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使永和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民变富了,造林绿化工程在永和大地彰显出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全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汾河生态变迁让百姓尽享幸福、安乐;永和县一代代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种树人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集人气、聚商流、兴业态、活经济。

  看!三晋大地蓝天白云成了常态、一泓清水畅流黄河、绿色处处映入眼帘,表里山河生态新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看了又看